Fruits-And-Vegetables    

「一日五蔬果」的飲食法則落伍了? 沒錯,根據最新的英國研究,「一日七蔬果」才夠營養,而且蔬菜要比水果多。研究裡也提到,吃罐頭水果或飲用調味果汁,可能對補充營養一點幫助都沒有。

 

「一日七蔬果」這項研究是由倫敦大學所提出,研究者分析了65000位民眾,長達8年的飲食習慣,比對了這些人的健康情況。發現吃越多新鮮蔬果(包含沙拉)的人壽命較長,死於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的風險也大幅降低。

 

一天至少吃七份新鮮蔬果的人,減少了罹患上述疾病42%的風險,癌症則是減少25%、心臟病和中風減少31%。調查顯示,蔬菜似乎比水果更有用。此外,吃罐頭水果或飲用調味果汁,因心臟病、中風和癌症而死的風險相對較高。負責研究的歐波德博士指出,這並非指罐頭水果或飲用調味汁就有害健康,也可能是罐裝水果的糖分與濃縮果汁加工工序較多,也讓它的營養比不上新鮮水果。

 

「五蔬果」的建議最早在1990年由事件組織(WHO)提出,建議每日蔬果攝取量應達400公克,但美國在2007年轉提昌「蔬果越多越好」的主張,澳洲也建議吃的更多,提昌「2+5」的法則:2份150克的水果,與5份75克的蔬菜,一共675克。

 

研究者認為,澳洲的標準值得參考,但不一定是調整現有的準則,「只要民眾一天真的能吃到五蔬果」,便是極佳的飲食習慣。

 

-健康福報 10305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類蔬果  

素食已成為21世紀飲食的趨勢,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素主任指出:「多攝取蔬菜和水果,可降低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及死亡率。」

肉食者血液中膽固醇比素食者多,是造成血管阻塞,成為高血壓、心臟病等病狀的主因,而且只要吃含有動物血液的肉類,便會加重腎臟的負擔;研究也指出,肉食與結腸癌有密切的關係。

現代人飲食變化多,造成身體負擔,要找回健康,有人提倡蔬食養生新概念。蔬食不同於傳統宗教素食,而是使用季節時蔬,少用加工品,且料理方式也傾向少油、少調味料的健康作法。

認同健康素,現在許多不是出純素的民眾,紛紛加入健康的行列,一週吃兩天,為身體作環保,輕輕鬆鬆保健身體。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99455366624517752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大學畢業,原本是人生美好的開始;但有一名22歲的男大生,從大一進入速食店打工,幾乎每天三餐都吃漢堡、炸雞,結果畢業前,確診罹患大腸癌末期,目前持續接受化學治療,悔不當初。

「食物油炸後的香味就是多環芳香烴,就是致癌物!」收治患者的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表示,肉類經過攝氏150度的高溫油炸、燒烤超過2分鐘,就會產生多環芳香氫化合物,釋放出致癌物質苯基嘌呤,多吃容易增加罹癌風險。

王輝明指出,有研究發現,1支香菸燃燒後會產生0.032mg的苯基嘌呤,而吃1公斤燒烤牛排產生的毒素,就相當於吸入600根香菸的致癌物,可見罹患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

燒烤、油炸類食物少碰。王輝明建議,日常飲食最好不要吃燒烤、油炸類的食物,如漢堡、炸雞、鹽酥雞、烤肉等,食物儘量以水煮、清蒸的烹調方式,在衛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其實生吃最好。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5月8日 上午11:31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tamin c  

維他命C是細胞組織間膠原形成的關鍵物質。而膠原是構造身體結構組織的主要成分。它聯繫著細胞之間的強度。

缺乏維他命C,體內的膠原強度就會不夠,直接影響到細胞與細胞間排列的緊密性,只要外在稍加一些壓力,血液便會滲出管壁,造成皮下點狀出血或牙齦出血等症狀,這就是俗稱的「壞血病」。也因此維他命C也被稱為抗壞血酸。

體內的氧化作用會產生有害物質(如自由基等)來危害細胞。而維他命C就是消除自由基的重要物質,除此以外,它也負責參與蛋白質的新陳代謝

維他命C在免疫系統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保護細胞增加白血球的活性。因此人體缺乏維他命C時,病原體侵襲成功的機率就比較高,相對的也更容易得到感染性疾病。

維他命C有利於鐵質的吸收,並能加速傷口的癒合。有研究證明,它能預防鉛中毒,可以美白防老減低過敏症狀

 

如何攝取維他命C

深綠色蔬菜是維他命C最佳的來源,水果中則以番石榴的含量最高,除此之外,橘子柳丁葡萄柚文旦柚子芒果等都是很好的來源。

由於維他命C保存不易,因此建議消費者食用蔬菜維他命C時,應該即購即食。若要儲藏,用紙袋或多孔的塑膠袋套好,放在冰箱陰涼處。在烹調時也宜快炒,減少維生素的流失。

水果方面,應該以選購當季水果為原則,儘可能帶皮食用,剝開後也應盡快食用。打果汁時加少許食鹽,可保存較多的維他命C。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at right  

1.在最對的時間吃對食物注意!運動前一小時,需補充足夠澱粉(地瓜、饅頭、五穀粉、香蕉);運動過程中(運動超過一小時),要即時補充糖分(糖果、巧克力),才不會消耗到肝醣與燃燒到肌肉;運動後要儘快的補充蛋白質(水煮蛋)與少量澱粉(五穀粉、香蕉),這些時間都要補充才不會胖,不補充反而會胖!

2.少量多餐,把原有食物分量,變成一天6至10餐來吃不要吃到撐,因為吃太撐不僅對胃的負擔很大,也會造成脹氣和水腫等問題。

3.含有白色糖的食物要盡可能地不要吃我規定自己只能在運動時吃甜食,忍不住的時候會在下午5點以前吃一些,過了下午5點就真的不要再碰甜點了。當然最好是時時都不要吃。

4.不要吃油炸食物這些會讓你變老、變醜、變胖、變臭。

5.不要吃冰不要喝冰水或飲料,也不要吃剉冰,因為這都會讓你的肚子變大(尤其是女性),脂肪囤積變厚。

6.不要讓自己餓到因為一餓,身體自然反應,開始緊張是不是常常會沒東西吃?於是會儲存脂肪自保,反而造成肥胖。

7.晚上6點過後就不要再吃澱粉如果會餓的話,可吃些魚肉、蛋類,這一類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物,較不易發胖,若還是嘴饞的話,一些不甜的蔬果,像是小番茄、芭樂等,都不錯。

8.晚上11點前上床睡覺,睡飽了來生活如果睡眠不足,身體一樣會能量不夠,沒法幫你好好工作燃燒脂肪,這樣也無法瘦下來。

9.要有持續力+恆心飲食、生活、作息調整,大部分都要持續三個月才會出現效果。

10.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 以上的水,而且,不要喝飲料!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it-no-eat-img  

體重管理第一個重點就是不可以節食。

節食不但效果不佳,更會讓已經偏低的基礎代謝率下降;

另外,節食帶來熱量不均衡,也會讓身體開始分解瘦肉,以維持供應生理運作及日常活動所需熱量,進而影響管理身體水分通透性的白蛋白數值,造成水分堆積,可能變成「喝水也會肥」。 

 

-愛分享 2014年4月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hihwei8-20130523124923    

茶飲中的兒茶素有助體脂的代謝,想要讓燃脂效果更棒,搭配運動就對了!《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結果指出,運動前攝取兒茶素,能有效提升運動中17%的脂肪能量消耗。

研究也顯示,每周三次中等強度規律運動,搭配綠茶飲用,對於腹部脂肪減少有顯著成果。因為運動時會分泌腎上腺素,幫助消耗脂肪,但同時也會被一種為COMT的酵素分解,兒茶素能抑制COMT作用,讓運動的燃脂效果不受限制。

 

-愛分享 2014年4月

 

注意:

喝茶利尿會讓身體缺少水分,間接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建議喝完一杯茶後能再補充2杯水

過濃過多的茶含有過量的咖啡因,可能會產生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和腸胃不適等症狀

茶中的兒茶素會影響人體鐵質的攝取,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骨質流失嚴重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W7_13-2    

由於減重時新陳代謝下降與肌肉流失的影響,所以體重管理重點不在少吃,而在吃對營養,蛋白質正是此持最需要補充的營養素。

 

它具有促進能量代謝、增進新陳代謝率、增加飽足感的作用,能量代謝需要蛋白質所形成的酵素參與,避免過多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堆積。

 

蛋白質更是我們身體塑造肌肉的關鍵營養素,肌肉增加,自然能提升新陳代謝率,幫助熱量消耗。

 

此外,蛋白質的消化時間較長,比起醣類更具飽足感,有助體重控制。

 

肌肉組織燃燒熱量的能力是脂肪的7倍,也具有提升代謝的效果,是體重控制重要幫手,想要增加肌肉量,除了蛋白質的攝取外,肌力訓練也很重要。

 

-愛分享 2014年4月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美麗人,因應活出有機活出美麗樂巡迴講座,美麗樂公司於3/19/14~3/25/14將推出買4大送1豆1小的航向健康套組,只有7天請把握機會。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at less meat   

吃太多牛肉恐增罹患大腸癌風險。一名廿多歲女子,平常嗜吃牛肉,至少每兩天就要吃一次牛肉麵,沒有大腸癌家族遺傳史的她,卻在婚前健康檢查時,發現罹患大腸癌二期。

 

收治這名病患的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饒樹文說,女子年紀輕輕就罹癌,又無家族遺傳史,詢問她飲食習慣後,才發現她很愛吃牛肉麵,不但頻率高且持續多年;還好她治療後恢復健康,不但結婚,還生了孩子。

 

醫界早就發現,過量吃紅肉,是罹患大腸癌危險因子。饒樹文說,國外研究也指出,紅肉中又以牛肉,容易誘發大腸癌,致癌率超過羊肉、豬肉;像是西方吃牛肉較多的國家,大腸癌發生率比亞洲高。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王輝明說,牛肉和羊肉中的左旋本基丙胺酸和肌胺酸這兩種胺基酸,含量比其他肉品高,一旦遇高溫,易成為致癌物質。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糠榮誠也指出,每天吃紅肉超過三到五盎司、約一百公克到一百五十公克,相當於半個手掌大小,罹癌機率就會增加;而牛排大餐往往一次達九盎司到十二盎司,超出建議量很多倍。王輝明建議,民眾應減少攝取紅肉,若要食用,最好搭配吃蔬果等抗氧化食物,來消除致癌的自由基。

 

作者: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2014年2月8日

 

比佛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